图为:矗立在深圳市莲花山主峰广场的邓小平铜像。(CFP)
图为:深圳虚拟大学园。(CFP)
图为:深圳盐田港。(CFP)
图为:东莞一家工厂下班时间,工人蜂拥而出。(CFP)
图为:广州珠江新城灯火璀璨。(严亮 摄)
图为: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开幕式在海南海口举行。(CFP)
图为:外来工在东莞一企业生产线上装配玩具。(苏仕日 摄)
2008年一天晚上,东莞一家鞋厂仓库失火了。
7天后,全球各大城市,某名牌皮鞋就断货了。
5年前,这是一个曾经让珠三角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鞋袜玩具走四方”的世界工厂,依靠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曾经为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掘出“第一桶金”。
随之而来的,却是烟囱林立、尘土飞扬。
实践证明,粗放型发展将带来巨大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最终会走向一条死胡同。
如今,这个故事有了新版本——
一位女厂主曾经有三家鞋厂,金融危机一来,一双鞋还赚不到一分钱。她一气之下关掉两家鞋厂,投身LED产业,并提出“不环保的订单统统不接”。
如今,这位女老板创办的广东昭信不仅发展成销售收入超15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更成为珠三角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
腾笼换鸟,换出了珠三角全新的发展模式。
走到转型升级的历史拐点
49岁的河南信阳人陈华钊,已在东莞生活13年。其中,前5年在工厂打工,后8年开出租车为生。
回忆自己1990年初到东莞,他说:“满大街睡的都是各地来的人,如果被工厂瞧中,能进厂打工,街上全是羡慕你的眼神!”
说起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把东莞推到风头浪尖,他心有余悸:“厂子关了不少,工人走了,整个城市一下子变得空荡荡,开车转半天都载不到客。”
陈师傅三言两语中,可窥珠三角的产业发展历程。
1978年9月,我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虎门镇兴办。从这一年到2011年,东莞GDP年均增长17%,迅速从一个贫困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基地,创建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东莞模式”。
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珠三角加工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暴露出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消耗大、产业关联度差等弊病。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难以为继,珠三角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拐点。
一个转型升级的东莞样本
2013年1月,东莞市黄江镇田心生态大道上,占地232.5亩的太阳神集团公司总部尚在建设。当地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太阳神纳税1.3亿元,稳居该镇企业纳税额榜首。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起保健品企业,广东太阳神几乎无人不晓。但后来,由于未抢占产业链上端,竞争力逐渐下降。
2008年开始,太阳神谋划转型升级。2012年3月15日,太阳神集团公司总部建设项目在黄江奠基,致力于打造产值100亿元的现代养生产业。黄江也希望通过太阳神的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当地绿色GDP的增长。
太阳神的发展之路是珠三角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目前,珠三角正引导企业从单一的贴牌加工,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品牌做好延伸。
“智造”集群崛起珠三角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珠三角加速走出拼汗水、拼体力的困境,迈入拼知识、拼智慧的新时代。
“腾笼换鸟”为珠三角腾出了空间,换来了发展和希望。据统计,珠三角近4年来累计转出低端企业5983家,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企业78019家,引进高端企业18700多家,转入企业平均投资额是转出企业的84倍。
眼下,珠三角“智造”在全球市场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华为、中兴是广东智造业的两张名片,通讯产品享誉全球。2012年上半年,华为以161亿美元的收入,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
2012年11月初,广东本土制造的首款公务机领航150轻型涡桨公务机在珠海航空产业园完成总装下线。今年5月,首列广东造CRH6型动车组,将从江门南车基地下线……珠三角小步快跑迈向装备制造的“海陆空时代”。
目前,珠三角已形成了新型显示、软件、新材料、新一代通信等4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空港海港经济圈。
抢占产业制高点,珠三角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从杂乱的握手楼、年华老去的旧厂房,到精神抖擞的城市CBD、总部经济群落,一个新的珠三角正在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