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湖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5-08-21 11:46:56
前  言
  为实现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探索科学发展途经,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的战略决策,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神农架林区。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试验区的提出
  鄂渝湘黔毗邻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国政协从2004年开始,连续召开四届“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提出把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已形成《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年5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武陵山区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之一,开展扶贫开发攻坚。国家已将武陵山区的脱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十二五”规划。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支持,为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机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为加快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实施了“616”对口支援工程,作出了《关于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工作会议,在五峰县、鹤峰县开展了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2010年11月,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2011年2月,省第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大力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2月16日,省委、省政府在恩施州举行了试验区建设的启动仪式。建设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湖北武陵山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探索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新路径的重大举措。
  二、试验区建设的基础条件
  试验区面积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48.3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0.8:28.4:40.8。财政总收入66.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城镇化率30.7%,森林覆盖率72%。
  (一)试验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具有叠加的政策机遇。国家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即将颁布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将有力推进武陵山地区加快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研究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等一批重大政策,我省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616”对口支援工程、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神农架生态补偿省级试点等举措,将为试验区建设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具有加快发展的资源禀赋。林特资源丰厚,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72%;已形成了茶叶、烟叶、魔芋、高山蔬菜、林果、地道中药材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特色产业。矿产、水电资源丰富,试验区拥有各类金属矿产75种,其中高磷铁矿、硅石矿、煤矿、天然气、高岭土、硒矿、石膏矿、磷矿、铅锌矿储量极为丰富,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鄂西大铁矿所在地;硒矿储量世界第一,有“世界硒都”之誉;水电蕴藏量743万千瓦,可开发550万千瓦,目前装机容量达400多万千瓦。旅游资源丰裕,试验区内拥有神农架、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八百里清江画廓、五峰柴埠溪等一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景区;同时,在文化资源上,是古人类文化、巴文化的发祥地,《龙船调》的故乡,《黑暗传》的传承地;具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积淀的“红色文化”、“二战”时期第六战区指挥中心形成的“抗战文化”;反映区域少数民族风土民情的女儿会、纤夫节、牛王节、过社等民俗文化。
  ——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经过长期发展和探索,试验区农业已走上了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建立了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工业体系,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国家重点项目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等项目的相继建成,地区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因素递减。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完成一批500千伏安、220千伏安、110千伏安输变电工程建设,电力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试验区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
  ——交通条件仍然落后。区内宣恩、咸丰、来凤、鹤峰、五峰、神农架林区6个县尚未通高速公路,咸丰、鹤峰、五峰3个县未通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全覆盖的骨干交通网络没有形成,对内互连互通不畅,对外大通道少,公路密度小、等级低、路况差。综合交通发展不够已成为制约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产业发展后劲不强。试验区产业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市场竞争能力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除资源型加工业外,缺乏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工业项目。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亟待改善和加强。
  ——贫困问题突出。财政困难,试验区县(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只占当年地方预算支出的25%左右,主要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财政运转,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本级投入水平低,财政保障能力弱。农民贫困,2010年试验区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46元;贫困人口140.8万人,占总人口的30%,贫困面大、程度深。
  三、建设试验区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试验区,是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的需要。试验区是集贫困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区一体的特殊类型地区,同时又是国家中部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是长江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中,除恩施市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外,其它县(市、区)均为生态限制性或禁止性开发区域。为保障试验区按照国家确定的主体功能方向发展,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路子,必须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建立绿色发展考核体系,以制度促进试验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试验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试验区是我省西南门户,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建设试验区,通过推动区域合作和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优势农产品、矿产资源、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整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试验区,是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需要。试验区是国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区域。通过建设试验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国家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脱贫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抓住先行先试的机遇,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武陵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四)建设试验区,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湖北武陵山区聚居土家、苗、侗、瑶、布依、白等30余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文化差异明显。建立试验区,推进民族地区自治,通过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传统,实现民族团结;通过扩大开放,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往来,促进民族融合;通过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条件;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加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将试验区建成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先进地区、武陵山区脱贫致富先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绿色大繁荣。
  ——坚持特色发展。推动试验区走特色发展之路,谋划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促使富民强区。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开放的视野、市场的手段、改革的办法,创新科学发展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将试验区融入全省跨越发展潮流。
  ——坚持区域协作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谋划试验区各项改革和建设,强化区域整体经济功能,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试验区实现明显变化,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38%,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2.5%以上。农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工业发展取得突破,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城乡面貌一新。
  到2020年,试验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战略支柱,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逐步扭转。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山川更加秀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下一篇:【规划】湖北省产业集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