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湖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3-01 09:01:07
 
 
      21世纪初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今后五年至十年,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重要时期。面对农业国际化趋势 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到来,必须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形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为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进而向农业现代化迈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宏观背景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九五”时期,面对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农民增收缓慢和旱涝灾害频繁等复杂的环境,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坚决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了粮 棉等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农业投入的机遇,进一步 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多次战胜了特大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袭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圆满地完成了“九五”计划。
  1、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增加值达到662.3亿元,年均增长3.1%。乡镇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增加值年均增长13.5%。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粮棉油与其它经济作物产值的比由1995年的68:32调到2000年的60:40。经济作物中油菜、 蔬菜、水果、茶叶发展迅猛。在农林牧副渔内部,多种经营比重达到70%,比199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比例由1995年的1:1.75调升为1:3。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在正常年景,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可以达到2550万吨,棉花50万吨左右,油料达到280万吨,肉类和水产品分别达到270万吨和235万吨。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市场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不断丰富。全省人均占有粮食、油料、蔬菜分别为413公斤、38.4公斤和507.5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运行素质和效益明显改善。与1995年相比,“九五”期末,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增加16%。农村用电量增加19.6%,平均每亩耕地用电量增加20%。化肥施用量增加10% 。平均每个农业劳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农业商品产值、生产的粮食产量分别增加30%、37%、11.2%。耕地产出率增长较快,每公顷耕地种植业产值提高了12.8%。
  4、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九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268元,比1995年增加757元。扶贫攻坚取得了很大成绩,贫困人口减少370万人,全省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农民生活消费支 出中,用于食品的支出由1995年的59.8%下降到54.9%;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由1995年的10.3%上升到13.5%。农村居民正在稳步迈向小康。
  5、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九五”期间,国家投资70多亿元,重点抓了全省2955公里的江河堤防,尤其是1200公里的长江、汉江堤防的建设,对大型病险库进行了除险加固,长江沿岸的30多万人实施了平垸行洪移民建镇(村),使防洪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通过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 、节水灌溉的试点示范和水土流失的治理,改善除涝面积6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82万亩 ,新增灌溉 面积9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这些工程的建设为战胜“九五”期间三次特大洪水和一次严重干旱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洪减灾效果明显。
  6、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九五”期间,国家投资约30多亿元,狠抓了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农业方面,重点建设了荆州 、襄樊两大片商品粮基地、21个县市的优质农产品基地、38个粮棉大县和30个县市粮食自给工程;畜牧业方面,实施了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在稳定发展生猪、家禽生产的同时,重 点抓了肉牛、肉羊等草地牧业的发展;水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名特优产品已占水产品总量的50%以上;林业方面,新建和续建了生态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和速生 丰产林基地,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科技投入方面,重点建设了种子储备库、原种场、种子质量检 测中心和种子加工中心,使全省 种子育、繁、推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新建了国家级病虫区域测报站,改善了植保工作手段;建设了中心配肥站、供肥站和技术推广体系,加快了肥料测-配-推一体化建设步伐。
  “九五”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全省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实现“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省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一些重要变化,突出表现在:
  ——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转变,出现结构性和地区性相对过剩,大多数农产品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扩张,农业发展受耕地、水资源等制 约非常明显。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解决温饱问题后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城乡居民对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直接消费趋于下降,对动物性食品、加工性食品的需求逐步增加,对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正在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阶段转变。
  ——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大大提高,农业产出中的物质消耗比重逐年上升,资本对劳动要素的替代作用日渐增强,这标志着农业正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已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农业收入的增长,已由主要依赖农产品产 的增加,开始向依靠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目前,大多数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 国内一些主要农产品的市 场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靠提高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越来越窄。农民收入的增长因素正逐步转向依靠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
  从现实情况分析,我省农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既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又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增收难度大 。粮棉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市场流通不畅,价格持续偏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二、三产 业发展不够,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加上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债务沉重,乱摊派、乱集资和乱收费不断加重农民负担。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进步缓慢。虽然我省农业科技力量较强,但由于投入不足, 影响了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导致品种更新换代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不优,市场竞争力弱。三是部分农村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少地方粮食没有真正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压级压价和限收的现象时有发生,按人平或田亩平摊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在部分地方仍然存在。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尽管堤防等 防洪工程建设有所加强,但南涝北旱的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旱涝灾害频繁交替发生 ,甚至同时出现,造成农业发展的波动。水资源不仅总量不足,人均占有水资源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而且时空分布不均。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83亩,接近警戒线 。耕地和水资源的短缺将成为今后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 系没有形成,农民生产经营中所需的 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难以满足,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不配套,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工业化、集约化程度低,中小城镇发展缓慢。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为我省“十五”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积累了经验。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跨世纪的 宏伟目标,并制定了加强和支持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十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国内外的宏观背景来看,“十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1、我省面临的发展机遇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为农业发展创造日益宽松的环境。21世纪初叶,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增强,依靠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时代基 本结束。随着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国家将会进一步增 加支持与保护的力度。目前农产品的价格除粮食外已全部放开,许多农产品的价格还 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许多工业品的价格正在下降。这些情况预示着,农业自我积累、轻装前进的发展新阶段即将来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势必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
  ——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和多样化,给农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21世纪初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适应小康社会的需要,人们对农产品不仅满足量的要求,而且要求生产出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符合健康卫生要求的优质农产品。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 ,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也将扩大农产品的需求。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在一定程度有望拓宽发展粮食、油料、养殖、蔬菜及林特产品等市场空间,西部开发还将为我省农业技术输出、劳力转移等开辟新的渠道。
  ——农业对外开放将有利于我省农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加入WTO以后,我国可以享受世贸组织现有成员的无歧视贸易待遇, 获得解决农产品外贸问题的规范渠道;能够更广泛地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和效益。而且,随着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适当进口资源型产品,缓解国内资 源短缺状况。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劳 动密集型的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花卉等具有较强的优势,扩大这些农产品出口,加强与国外农产品的交换,吸引外资投入农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较大的潜力。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21世纪初叶,全球农业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转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省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在遗传育种、基因工程和作物栽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只要加强引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必将提高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2、我省面临的严峻挑战
  ——农业发展将面临国际国内市场双重竞争的压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在一定程度上给我省农业带来严峻挑战。一方面,我省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成本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加之农产品品质差,一些农产品的进口压力增大,对部分主产区的农业生 产及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增加了解决当前农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难度。随着市场的开放,农产品的卖难、农民收入增速放慢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等问题和矛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成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整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市场的变化。我省农业经营较为分散,组织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没有形成专业化、 区域化和社会化,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难以适应由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规模、品种结构和质量档次的新格局,市场竞争力很弱。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阻碍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影响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推动作用的发挥。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科技 进步为动力,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三大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向农业强省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处理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系。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不仅是保障人民生活的要求 ,也是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需要。在推进工业化过程 中,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其基础地位始终不能动摇。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加大农业投入,保护和支持农业的发展。
  2、处理好建立农村市场机制与加强政府宏观调 控的关系。确立农民作为农村市场的主体地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由农民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政府主要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更多地通过调控市场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
  3、处理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保护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切不可以破坏基本农田 、破坏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代价,要跳出传统农业圈子,把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4、处理好农产品产量、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与效益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
  5、处理好可持续 发展与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农业资源的同时,对农业可利用资源要充分合理的予以开发利用,通过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增长速度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农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接近全国先进省份,建成农业强省。为此,“十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
  ——增强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农业增加值保持3.5%的递增速度;乡镇企业增加值保持10-11%的递增速度。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争取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由现在的75%提高到85%,其中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0%。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稳定在2500万吨和40万吨左右;油料、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00万吨、350万吨、280万吨。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左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大宗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提高农产品优质 率。水稻、油菜、茶叶、牲猪优质率分别达到55%、100%、60%、70%,绿色食品标志产品由目前的47个达到150个,湖北食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4%达到6%。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长江干堤基本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汉江干堤达到防御1964年型洪水标准。全省耕地有效灌溉率由65%提高到70%。森林覆盖率由31.61%提高到35%左右。
  ——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80%的乡村服务网络比较健全,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的比重由72%下降到60%,城镇化率由33%提高到38%以上。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68元增加到2965元,人均增长5.5%,恩格尔系数由55%下降到48%,农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与效益
  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效益。
  1、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种植业要在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适应养殖业发展的需要, 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使饲料作物生产成为我省的优势产业。要大力调整品种结构, 粮食作物要主攻单产,改善品质,积极压缩不适应市场需求和品质差的品种,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和专用粮生产。经济作物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着力提高品质,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产业区。棉花生产要稳定集中连片的高产优质棉田,调减 低产分散棉田,提高棉花质量,重点发展可纺性强、适应市场需求的棉花品种。继续扩大油料面积,重点发展“双低”优质油菜的生产。蔬菜生产要推广优新品种,提高效益,实现均衡供给,不断提高效益。
  粮食生产重点是发展以江汉平原、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丘陵地 区为主的优质大米,鄂北岗地的优质小麦和旱杂粮,适当调减大中城市郊区和部分山区的粮食生产。油料生产重点是发展种植面积大、栽培水平高、商品数量大的沿长江、汉江的25个主产县市,建设鄂东南、江汉平原、鄂中北、鄂西南四大片“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形成“双低”油菜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增加优质商品产量。水果业发展重点是建设以柑桔 、脐橙为主的长江、清江水果带,以优质梨为主的汉江水果带,以桃、李、猕猴桃为主的京广铁路和107国道沿线水果带,以葡萄、草莓为主的大中城市郊区水果基地。蔬菜发展 要按照“一线二江三区”布局,重点建设国道沿线百里蔬菜带,长江汉江沿岸千里蔬菜走廊,大中城市郊区精细菜园,平原农区西瓜和鲜菇,山区反季节菜、山野菜和干菇 类基地。特产作物发展重点是建设鹤峰、宜昌、英山等优质茶生产基地,巩固提高鄂东大别山老蚕区,积极发展鄂北岗地和鄂西北山区的新蚕区,开发建设鄂西、鄂西北魔芋基地。
  2、调整畜牧业结构和布局。要把畜牧业作为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在鼓励千家万户养殖的同时,积极推行规模养殖、一体化经营。要充分利用我省粮多、山多、草多的优势,继续发展以生猪、禽蛋类为重点的农区畜牧业,突破性发展草食性畜牧业,重点发展水禽业和奶业,逐步提高牛、羊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生猪生产要提高优质“三元杂交猪”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比重,扩大优 质猪肉产品的市场份额,加快肉牛、肉羊品种改良和引进,发展优质商品牛羊和奶牛产业 ,提高禽蛋品质和加工水平。要加快发展饲料工业,引导饲料工业产品向系列化、多元化、功能化和无公害方向发展,积极运用浓缩料、预混料、饲料添加剂及其配套技术,促进全省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大中城市郊区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优质畜产品集约化生产和加工区,突出精品名牌,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型畜牧业;江汉平原地区形成优质商品猪禽生产区,大力发展产业经营型畜牧业;山区和丘陵地区形成草食性畜牧业为主的生 产区,以增草带动增畜,发展可持续性畜牧业。重点建好六大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即清江流域优质肉羊基地,汉江流域优质肉牛基地,长江域优质商品猪基地,江汉平原水禽基地,大中城市城郊奶牛生产基地和鄂东地区特色养殖基地。
  3、调整水产业结构和布局。要结合退田还湖, 合理开发水面、滩涂等渔业资源,加速品种更新换代,扩大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规模,调整 养殖模式,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因地制宜地发 展水库和稻田养殖,抓好水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以丹江、漳 河 、富水等大型水库为主的网箱养鱼面积,建设面向全国的苗种繁育基地。在抓好大宗水产品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展保健、观赏、工艺水产品,保持我省淡水养殖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4、调整林业结构和布局。要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按照分类经营、分区突破的要求,注重调整和优化林种、树 种结构,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增加林副产品有效供给。突破性发展林特产业,努力扩大优质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使其形成批量,形成产业。
  山区重点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八大林业生态工程。着力抓好五大优质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即“两江”平原杨树等速生林木基地,重点满足人造板加工企业的原料供给;鄂中地区银杏基地,努力使其建成为全国最 大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基地;鄂西南地区马尾松、日本落叶松、果茶基地;鄂西北地区耳林、倍林、松杂林、四木药材基地和鄂南地区楠竹、雷竹基地。以武汉为龙头的大中城市重点抓好鲜切花和盆景、盆花生产。
  5、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为了适应小康社会人们对食品安全和优质的需要,要根据我省农业资 源多样性的特点,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十五”期间,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形成规模的原则,抓好部分优质大米、油料、果品、茶叶、特产、蔬菜、水产品和畜禽产品等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按照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 要求,大力开展绿色食品技术开发和标准研制,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培植精品名牌。要在 生产、加工 、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生产供应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规范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十五”期间,重点抓好40个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使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达到150个。
  6、特色农业的发展与布局。在武汉、襄樊、荆州等12个大中城市郊区适当发展以休闲农业、垂钓、 观赏、花卉农业为主的节假日农业;在洪湖、神农架、宜昌三峡、武当山、随州等地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依托1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52个省级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要突破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引导、服务和调整,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重点扶持一批生产基地和示范项目。
  1、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要立足湖北的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林业、蔬菜、特产八大主导产业,培植一批龙头企业。 要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企业改制等措施,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重点培养和扶持一批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产品新,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凡是能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无论哪种经济成份的龙头企业,都要给予扶持。要注重发挥全 省国营农场在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培植和壮大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龙头企业。新建龙头企业的布局要尽可能向小城镇集中,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2、扩大生产规模,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要从实际出发,把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与资源特 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建立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销售批量,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化。
  3、加强组织和制度创新,建立新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和培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明确各参与主体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及产权关系,并获得相应的回报。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性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要把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抓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提升经济运行素质
  继续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着重抓好乡镇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企业布局上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
  1、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乡镇工业的发展要注意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协作,既要与大工业搞好配套,延伸产业链,又要根据市场需求做 到拾遗补缺,更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改造和提升现有的加工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技术的引进和开发,积极运用先进实 用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减 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围绕高效复合肥、无公害农药、农用薄膜等农用化工产品生产,搞好配套服务。 建筑业要以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农民住宅建设为主,在稳步发展砖瓦灰沙石生产的基础上,注重开发适合农村建设的新型墙材、石材、卫生陶瓷及塑钢门窗等装饰材料。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外向型经济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
  下大力气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交通、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行业,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要通过合理规划,制定有关政策,积极组织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聚集,集中进行水电路等基 础设施和排污除尘等环保设施建设,取得聚集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根据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合理确定乡镇企业生产规模,除继续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外,要结合产权制度 的改革,通过兼并、租赁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乡镇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营运组建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走联合之路,逐步形成具有产品特色的联合 体,引导众多的小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之路,通过专业化生产,发挥社会分工和协作效益,形成大中小企业并举的格局,不断增强乡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3、调整乡镇企业的布局结构。城市郊区要依托大中城市及周边的卫星城镇,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大工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集中的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重点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有选择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产业,注重发展外向型企业。同时, 积极发展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江汉平原要依托现有的农产品商品基地,积极发展以粮、棉、油、水产品为主的加工企业,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挖潜,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根据可能和需要发展有特色的新型企业。丘岗山区重点放在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绿色食品、矿产品及特产加工业等。发展以全省六大茶区为基础的茶品系列加工龙头企业;以鄂西、鄂西北魔竽、黄姜基地为主,抓好产品的系列开发, 提高深加工水平;以鄂东大别山、鄂北岗地、鄂西南三大蚕区为基础,发展精深加工业,形成并完善制种、栽桑、缫丝、织绸、服装等环节紧密结合的系列生产链,提高综合效益。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集聚辐射功能
  根据工农结合,城乡相融,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成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的载体,第三产业配套发展的集中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突出重点,抓好布局。根据城镇发展规律和区域布局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立足于适度超前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形成以武汉等大中城市周边发展卫星城镇,沿长江、汉江及国道主干线发展中心城镇,边远区域发展“ 口子”镇的小城镇布局,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要重点扩大县城 ,并以县城为中心,构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一点三级”层次。各县(市)集中力量建设2至4个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能达到2万人以上或占镇域人口40%以上。
  “十五”期间,结合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的实施,重点抓好70个村镇的新建,190个村镇的扩建。继续加大“口子”镇建设的力度,抓好一批小城镇农业综合开发国家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
  2、强化基础建设,改善发展环境。要不断完善小城镇供电、供水、邮电、环卫、公交、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制镇 、乡集镇中心区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普及率达95%以上,排水设施覆盖面达9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同时,要重视软环境建设。对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 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 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对进镇落户的农民,要减征或不征城镇增容等费用,并保留原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允许依法有偿转让。对进镇 农户的宅基地,要适时置换出来,防止闲置浪费。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加强小城镇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
  3、繁荣经济,扩大辐射功能。要立足于自身的区域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导乡镇企业集中于小城镇,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 销售基地。要发挥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一些工业小区和配套的各种服务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依靠经济的繁荣来扩大辐射功能。
  (五)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建立良性协调的农业科技需求、供给和推广机制,实现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为促进我省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选择我省具有优势的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农业基因组学、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二要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重点在高效种养模式技术、新型有机生物肥、生物农药、兽药生物制品、新型饲料开发、动植物保护新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及贮运技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2、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革命,有利于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用人制 度、分配制度等方面,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要逐 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要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学科分割的重复设置局面,对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定位,建立起科技资源集中、体现区域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科技保障的新型科技机构体系。省级农业科研力量要积极联合与协作,对重点高新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超前研究;市州农业科研机构,应在全省统一部署下,按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调整,使之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和专业分工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力量,尤其要增强技术开发的能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要改变由科技管理部门确定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的局面,建立由市场和社会需求引导和确定的新型立项机制。政府的科技投入遵循效益和回报的原则,对于应用研究,变立项为成果收购;对于开发研究,实行有偿投入 ;对于基础研究,实行“有所投有所不投”。建立起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科研人员调整科研方向,面向市场、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研究,使农业科研的目的由出成果向出产品转变,由单纯的研究型向研究产业一体化转变,使农业科技供给适应农业科技需求。
  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保障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运用。继续把先进适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作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长期不懈地抓好。一是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着力加强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此基础上,打破行政地域界限,积极发展龙头企业 、中介服务机构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办专业组织。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逐步建立现代的农业科技传播机制。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农业生产和加速对传统产业改造的特殊作用。 要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信息传播网络,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科技动态、最新适用成果和技术信息、农业生产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各类资讯,带动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二是农业技术推广要切实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重点推广应用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动植物品质优化技术、农产品贮运加工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等。三是抓好现代农业示范与推广。继续抓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建立以精确施肥和提高地力为重点的“测、配、产、 供、施”一体化高标准的示范区。加快建设“武汉南湖农业高技术产 业园”,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和示范基地。积极建设武汉等大中城市市郊“设施农业工程”,推动湖北农业向园艺农业、观赏农业、高效农业和集约化农业发展。
  4、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激发技术需求。 要继续推进农业教育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在继续普及农村九年制义 务教育,切实抓好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巩固提高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民,要继续加大“绿色证书”、“农民技术人员资格证书” 等工作的力度,组织农民学习先进适用技术,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方面的 知识和技能。三是改革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注重全面素质教育,在适当阶段 增加农业和其它实用技术的教育内容。四是继续发展各种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 ,办好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多方位的实施农村教育培训及示范工程,提高?农民接收和吸纳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农民技术需求,使其由被接收者变为主动需求者。
  (六)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调整贸易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的 建设。我省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农业资源多样化的区域比较优势明显。加入WTO有利于我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特色产品。对我省主要的出口传统产品活猪、鲜冻猪肉、水产品、大米、鲜蛋、蔬菜、栗子、蜂蜜、茶叶、药?材、烤烟、油籽和其它具有潜在优势 的产品等要进一步优化品质,扩大规模,积极扶持,建成出口创汇基地。同时,要大力 发展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诸环节积极采取无公害工艺,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实现出口农产品的优质化、无公害化、品种多样化和包装新颖化。
  2、加大引资引智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到境外发展。要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商、外资从事我省农业开发 。加大优质品种资源和各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引进,并抓好吸收研究和推广。鼓励 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农业技术力量强、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到境外发展,开展 农业技术合作。可重点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农业企业,承包土地,开展农业工程建设,参与国际农业资源的分配,并从中获取外汇收益。发挥我省农业劳动力比较丰富的优势,有组织地开展对外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加大对外向型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力度。要根据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科研投入、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投入力度,培植外向型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国际农产品市场调研,培 养一批贸易专家。通过收集和发布包括基础数据、综合分析、气候、农作物生产、市场 预测在内的各种国际农业信息,引导和服务农业生产和贸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新的动植物检疫标准,加强进口动植物检验 ,保证消费安全。对进口农产品有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利益的,要通过合法渠道申请采取“特殊保障措施”,征收附加关税。增建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农产品储备制度等。
  4、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要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进出口的渠道,积极引导、扶持贸工农一体化的外向型农业企业集团的发展,赋予更多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以进出口经营权,允许有实力的公司和企 业直接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来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并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消费偏好、品质要求等,改进农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
  (七)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水利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十五”期间,重点解决南涝北旱问题。
  续建防洪工程,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以堤防加固为重点,完成长江一、二级,汉江一级堤防的建设;继续实施分蓄洪区的续建配套和安全建设;完成在建的大型病险水库及有关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加强城市防洪工 程建设,重点建成武汉、荆州、黄石等三座全 国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形成高标准、完整的城市防洪保护圈;治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府环河、汉北河、沮漳河、举水、唐白河、富水等中小河流,提高其抗御洪水的能力。
  新建与更新改造并重,进一步提高排灌能力。 重点实施大中型骨干泵站的更新改造工程,提?高排灌能力;抓紧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的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巩固和完善现有灌溉工程体系。加强干旱地区 和贫困地区的灌区与水源工程建设,开源与节流并重,新建长山灌区和贫困山区县万亩以上的灌区;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配套建设鄂北、鄂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设施。
  2、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要由改造中低产田和开荒并举转变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要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全面整治江汉平原“水袋子”和鄂北岗地“旱包子”;加强鄂东、鄂南红黄壤改造,减少中低产田比重,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以农村道路、电网、饮水、通讯、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市场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到2005年乡村公路通达率达99%以上,改造自然村间公路,形成农村公路网;山区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6%左右。
  (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全省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以遏制。要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突出重点,抓好生态环境治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实行植树造林种草,封山育林。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切实改变江河泥沙淤积严重的状况,严禁毁林开荒和围湖 造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继续组织实施三峡库区、清江流域及汉江上游生态环境 建设综合治理、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和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工程;争取扩展汉江上游 及新建大别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搞好以神农架为主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及部分县(市)的生态农业示范工程,争取洪湖湿地保护区、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升为国家级保护区,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以重点项目带动全省生态环境建设。
  2、加强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要继续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区域人口数量与结构确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数量和质量等刚性指标。坚持使用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保持耕地总量大体动态平衡。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要优先用于重点小城镇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土壤地力建设。大力增施生物有机肥,推广秸杆还田和堆沤肥技术。
  要根据我省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合理的特点,不断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在抓好水土保持的同时,进一步改变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地发展旱作农业和避灾农业。逐步改变灌溉模式,推广喷灌、滴灌、集雨节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要抓好水污染治理,防止城市污染、工业污染向乡村蔓延。
  要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灭螺工程,抓好血吸虫防治,确保血吸虫区群众人身健康。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政策
  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政策 ,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要继续稳定 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及其转让权,妥善处理好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和承包期内人地变化的关系。
  1、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为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为土地使用权商品化构造土地流转的内在机制。 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思路,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重点从开发权、收益权、转让权、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等方面充实农户土地使用 权的内容。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民意愿,采?取“家庭农场”、专业队(组 )等形式,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将农民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股本参与各类经济组织,从事农业开发和规模经营等,并按其股本大小获得股权收益,使农民能从土地入股中获得稳定收益的新路子。对“四荒”资源的开发,可适当延长承包期及在较大范围内 进行招标承包或租赁。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和经商务工的农民,可以保留其土?地的承包权 ,也可依法有偿转让和置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承包合同管理,防止耕地撂荒和 非法改变用途。 
  2、建立农村生产要素流转的新机制,推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跨地区流动,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放手发展民营经 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各种形式的混合经济,加大对民营、私营、混合经济的资金 、技术支持力度。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采取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鼓励拥有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和资金的各类经济组织,采取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从事农业开发,组建生产企业。依法保护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取得的收入。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以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在必须满足排灌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拍卖、承包等方式,明确经营主体,强化管理,实行有偿服务,保证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改造。
  3、完善粮食流通政策。对于没有退出保护价的中晚稻,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坚决执行依质论价。同时,允许和鼓励经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用粮企业、粮食经销企业,按国家收购政策直接收购粮食。 对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粮食品种,允许经市或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用粮企业、粮食经销企业到农村收购粮食。鼓励农民通过集贸市场出售自产粮食,不限数量。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规范农民合理负担,抓好减负政策的落实。推进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逐步理顺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人员,加强村镇财务管理,逐步化解债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围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 立起在组织构成上具有社会性,在运行机制上具有灵活性,在服务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在服务方式上具有多样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1、构建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运转高效灵活的多元化服务网络。改革完善政府涉农部门职能,使其主要提供集体、个体所难以承担的 社会性、公益性服务。主要抓好权威性政府部门统一的农经信息发布网络的建立,农业 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气象方面长江流域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湖北中心、新一代灾害性 立体监测网及气象站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基层涉农部门进行改革,县级乡镇涉农五站应 适度收缩战线,集中力量,有重点地承担有限责任。进一步深?化供销社和信用社改革, 使其真正成为农民所有,农民参与与管理,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组织。对科研教学单位人员实行“轮换制”,确保这部分人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农技推广工作。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农业技术。加快完善以化肥、农药、农机、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支农工业体系, 使其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业物资 。积极引导和支持以行业或产品为纽带的各?类民办的专业协会、研究会和合作社等农民自发的服务组织,发挥其在保护农民利益、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运销等方面的作用。
  2、提高系列化、综合化服务的水平。要从产前 、产中、产后等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业生 产、农产品流通等服务。同时,要扩展各类信息、测报病虫、测土测水、农业政策、农业保险、法律咨询等农业有关的服务领域,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的信息、技术含量,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医疗卫生、养老保险、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鼓励服务组织实行市场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实施绩效挂钩,有偿服务。以流通型企业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经济利益共享或资金参与等形式向农民提供服务,依靠自身运转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优化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 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改革农产品的流通体制。
  1、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在农产品集 散地发展区域性或全国性批发市场,各地要把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搞好场地、道路、通讯等公用设施建设,增强批发市场的辐射功能。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期货交易等新的流通方式。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流通组织和队伍建设。在继续发挥国家和集体流通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逐步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 民间流通协会,形成全省性的流通网络。在加快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时,重视创建农产品经纪人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有组织地?将松散的个体农产品经纪人组织成一定规模的经纪机构,以便更好地为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服务。
  3、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价格信息、生产信息、政策信息、气象信息、市场预测信息。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发展网上贸易、期货贸易。按照国际惯例、准则和国家标准,制定和实施我省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增强市场竞争力。
  4、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打破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法打击非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建立“绿色通道”,形成一个开放有序、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四)完善农业投入机制
  按照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在确立农民为农业投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要继续广泛动员和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引导地方、集体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劳动积累,广辟农业建设资金来源,确保“十五”计划的实施。
  1、明确投资事权。按照“事权划分、分级负责 、分级建设”的原则,大江大河大湖等重点水利工程、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动植物的育种、病虫害防治等保护体系和重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由国家、省级和地方共同负担;省级投资主要用于跨地区的流域性工程和事关全局的骨干水 利工程,以及重要的农林牧渔业、农业科研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县范围内的防洪、 灌溉、排涝水 利工程、农林牧渔业开发项目等由市县和受益部?门共同投资兴建;贫困地区的骨干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温饱工程建设等除自力更生外,国家和省里将给予适当补助。
  2、不断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和国债资金,强化长江、汉江堤防加固、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 区配套、农业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省市县各级政府要按照《农业法》的要求,逐年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基本建设 投资和农业信贷资金的比重,其中,每年财政新增收入的10%要用于增加农业基建投资。 在对现行的各类基金和规费在认真清理的基础上,对保留下来的要认真落实到位。对现行的水利建设发展基金、农业发展基金,河道堤防维护费、防汛费、水费、粮棉技术改进费等,要切实征足管好,发挥投资效益。
  3、广泛筹措社会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其它经济主体投入农业。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自我积累能力。要充分挖掘大中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的潜力。要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推动“权、责、利、险”四统一,扭转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负盈不负亏的倾向,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要积极支持农业?股份制公司上市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建 设。同时要不断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渠道,重点是利用世行贷款、亚行贷款、国外政府贷款以及争取国际组织的无偿援助。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加强农业投资管理,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农业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健全对国家和省出资的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制度,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投资使用效益。
  (五)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促进城乡社会的共同繁荣,加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
  1、运用政策保护和引导农业发展。 主要是制定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制定更加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发展补充性政策,建立省级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等,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利用经济手段间接调控。主要是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通过农业基建投资,重点抓好水利、林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优质产品商品基地、农业科研、教育、 推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于农业保护的投入:为保障粮食 安全而支付的储存费用、粮食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等。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搞好农业 优惠贷款的贴息和资助农业重要科研项目的开发等; 通过政策性贷款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营性生产项目建设;通过实施“以工代赈”等方式扶持贫困山区开发;合理调整不同农产品的的税目和税率,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等。
  3、运用信息手段帮助农户进行市场决策。及时全面、准确地发布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进行市场预测,开展信息咨询业务,及时向社会颁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
  4、运用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常运行。重点在农业投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等方面,制定有利农业发展的地方法规。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合同和农业承包合同的鉴 证和公证工作及规范税费工作,保护农民利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执法检查,坚决制止乱占耕地,保护农业资源。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等。
  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各类金融服务的主体,要不断探索适合农业特点、适应农民需要的多种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减少农业信贷风险,继续支持政策性银行增加农业贷款,刺激商业性农业贷款的增加。农业保险是增强农业自我 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根本出路。建立以政府政策性保险为导向,以农民合作保险为主体,以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制度,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其它风 险。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放在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允许其“以丰补歉”。进一 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在兼顾国家财政、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基础上, 逐步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扩大粮食风险基金的渠道。根据粮食丰收和歉收不同情况的需求,规范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的途径和程序,改进基金的管理办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上一篇: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下一篇: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预研课题出台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