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湖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湖北省“十三五”民用航空发展及中长期机场建设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12 15:07:42
       一、湖北省民航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十二五”民航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加快民航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统筹谋划全省民航发展,加大机场建设、民航市场拓展、航空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各项工作力度,在民航系统各单位和军方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市州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民航进入较快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成绩。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新建神农架、十堰武当山2个运输机场,完成恩施许家坪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启动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和襄阳刘集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开展新建荆州机场和宜昌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截至2015年底,我省共有5个运输机场投入运营,形成以武汉天河机场为核心的“一枢纽多支线”机场发展格局。
       ——运输业务量平稳增长。2015年全省完成民航旅客吞吐量214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6.2万吨,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十二五”期间,全省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99%、5.93%,分别高于全国1.8和0.89个百分点。
       ——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我省运营的基地航空公司共四家,分别是南航湖北分公司、东航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国航湖北分公司、武汉友和道通航空有限公司。全省运输机场国内外通航点增至106个,其中国内通航点62个,国际通航点44个,较“十一五”增加36个。
       ——临空经济发展初见成效。我省已建成运营的临空经济区有3个,分别为黄陂临空经济区、东西湖临空经济区和孝感孝南区临空经济区,规划中的临空经济区有宜昌临空产业园和神农架临空经济带。“十二五”期间,武汉临空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取得实质进展,制定并实施《武汉市大临空板块综合规划》,吸引航空维修业、航空物流、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等产业入驻,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有效整合“两市三区”临空港资源要素,确定了“大临空”板块总体发展格局。
       ——空管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湖北地区空域是京广和沪蓉航路的汇聚点,是国内航路最繁忙的地区之一。“十二五”期间,武汉终端区通过空管设备更新、区域进离场分离、扇区及管制席位增加等有效措施,较好地保障了飞行流量的快速增长,空域容量达到30架次/小时。
       ——政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民航业发展的意见》,并与民航局签订了新一轮加快本省民航发展会谈纪要,针对不同类型运输物流企业出台过渡性专项资金补助政策。2013-2014年武汉、襄阳、宜昌、恩施、神农架等市州相继出台支持民航发展的政策。2015年湖北机场集团公司与首都机场集团解除联合重组,集团公司产权和武汉天河机场二期扩建资产正式移交我省,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全省理顺民航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十三五”民航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民航业将处于机场数量较快增加、航空服务网络日益健全、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的成长期,市场展潜力大。未来五年是我省民航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省民航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1、发展机遇
       一是贯彻国家战略要求我省民航抢先发展。“十三五”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持续推进落实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区域发展政策,打造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时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关键机遇期。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新要求下,湖北民航必须抢抓机遇,实现突破性发展,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是适应引领新常态要求民航创新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民航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民航市场呈现出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快速崛起、中西部民航运量增速快于东部、干支线发展日趋平衡的新态势,作为中部经济大省,我省民航发展应顺应形势,做好增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民航关键资源、运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和优化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民航协同发展。国家通用机场核准权限下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出台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交通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要求我省民航发展应统筹好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民航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民航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关系,实现协同发展。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将深刻改变民航业发展的模式。“互联网+民用航空”,旅游、金融保险业与民航融合发展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将拓宽民航业发展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主要问题及挑战
       一是民航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十二五”期间,我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航在全省综合交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但民航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比仍较小,与我省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相比仍是发展的短板,无论从运输结构、服务水平,还是从投资拉动、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民航的作用和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是基地航空发展仍是湖北民航短板。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虽看好武汉的枢纽地位,在武汉均有分支机构,但都没有发展成为武汉天河机场主基地航空公司的目标和规划,在武汉天河机场的运力投入有限。山东航空、上海航空、深圳航空、四川航空、厦门航空等地方航空公司正持续打造各自主基地枢纽,整体上对我省的考虑较少。海南航空、春秋航空也未明确将武汉纳入其运营基地。我省民航在基地航空公司发展方面存在短板。
       三是民航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竞争形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各地争相发展民航产业,特别是中部地区省份民航发展竞争激烈,我省民航发展较大的横向竞争压力,与部分省份相比,我省在机场布局建设、服务体系完善、枢纽地位等方面均有待加强。
       此外,武汉进近管制区内军航和民航航线较多,协调难度大、任务重,有效使用空域资源实现共享发展需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时期,在各省将民航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的背景下,我省民航取得突破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任务十分艰巨。

       二、湖北省民航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战略和规划实施,以保障持续安全为前提,以推进民航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机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航空客货双枢纽,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和临空经济,促进湖北民航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航空运输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我省由“九省通衢”到“九州通衢”的跨越,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安全第一,科学发展。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遵循民航发展规律,突出节能环保,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政府引导,形成合力。提升民航管理水平,加强政府对民航特色化建设的服务支撑力度。主动适应新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落实民航业扩大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积极争取各方资源支持全省民航建设。
       ——改革创新,差异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以新思维、新理念创造民航运营和管理的新模式。结合省内不同区域各自发展基础和区位特点,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发展特点和区别,推动分类施策,实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
       ——协同发展,注重衔接。强化“干线—支线—通用”机场的协同发展,促进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优化配置空域资源,充分发挥航空运输经济技术比较优势,加强民航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间衔接,探索发展空铁、空地、空空联运,突出机场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作用,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
       ——分步优化,重点优先。围绕全省民航发展的各项任务,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集中优势资源狠抓重点任务,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形成全省运输机场“双枢纽、多支线”、通用机场基本覆盖各地市州的全省机场布局体系,基本建成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到2020年,基本构建资源配置合理、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提升、带动作用强劲的现代民用航空体系,开创航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民航强省新格局。
       ——运行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到2020年末,全省运输机场8个,其中货运机场1个,基本实现每个地级城市在100公里(1.5小时车程)范围内享受到航空运输服务,保障起降架次达46万架次,全省运输机场的旅客设计容量达到5500万人次。
       ——运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末,全省实现民航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13.3%;货邮吞吐量180万吨1,年均增长率达到40%以上;通航城市达171个,其中国内通航点达91个,国际通航点达80个。
       ——航空产业实现规模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武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临空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实现倍增。创新航空应急救援发展模式,在全国率先构建全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到2030年,我省运输机场争取达到12个,基本实现每个地级行政单元在80公里(1小时车程)范围内享受到航空运输服务,全省机场的旅客设计容量突破1亿人次,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现代民用机场网络体系,努力发展成为航空客运中部领先、航空货运全国领先、通用航空全面1包含了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的年货邮吞吐量150万吨。

       三、湖北省中长期机场布局方案
       根据我省地域特点,规划构建武汉城市圈机场群、鄂中机场群、鄂西旅游机场群三个机场群,并明确各机场功能定位。“十三五”期间重点解决鄂中地区运输机场服务空白问题,中长期重点解决已有机场布局地区的运输机场空间优化布局问题。
       (一)机场群布局方案
       1、武汉城市圈机场群
       现有武汉天河机场。近期,布局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鄂州)机场。远期,布局咸宁机场、黄冈机场。围绕长江经济带和武汉城市圈战略实施,以武汉天河机场和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为核心,形成“客货运双引擎”发展格局,突出民航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带动辐射作用,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
       2、鄂中机场群
       现有襄阳刘集机场。近期,布局荆州机场。远期,布局随州、荆门机场。充分利用该地区空域资源,发挥运输机场优势,服务我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围绕机场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短途运输、低空旅游、航空培训、航空运动等,以民航发展带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3、鄂西旅游机场群
       现有宜昌三峡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神农架机场、十堰武当山机场。围绕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以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打造鄂西旅游机场群,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飞行培训等,充分发挥机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带动作用。
       (二)各机场功能定位与分工
       以提升枢纽机场服务品质和效率,充分发挥支线机场作用为原则,根据机场特点分层次明确省域内各机场的功能定位与分工,促进形成全省“双枢纽多支线”的运输机场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特色鲜明、安全高效的湖北省综合机场体系。
       客货双枢纽。武汉天河机场以发展客运为主,兼顾货运,优化陆空联运体系,积极拓展国际国内航路航线,大力发展基地航空,努力保持和扩大武汉天河机场在中部地区领先态势,努力打造成中部地区国际门户枢纽。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鄂州)机场定位为“货运枢纽、客运支线、公共平台、顺丰基地”,努力打造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加强双枢纽之间的协作,实现错位、协同发展,发挥双枢纽对区域发展、湖北自贸区建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宜昌、襄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是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两大机场对两地经济发展和自贸区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枢纽经济辐射周边区域。航线开拓方面,加强与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直航连接性,并充分利用枢纽资源积极推进与武汉天河机场的空空联运,完善航线网络。
       恩施、神农架、十堰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神农架机场、十堰武当山机场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开创“机场+旅游”模式,鼓励发展低成本航空和国内旅游包机业务。加强与武汉天河机场的衔接,增加至主要客源城市航线。发挥机场对武陵山、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开发、脱贫攻坚的促进作用。新增荆州和咸宁、随州、荆门、黄冈机场。“十三五”时期,新增荆州等支线机场,重点解决鄂中、鄂南地区运输机场服务空白问题。远期,新增荆门、咸宁、随州、黄冈等四个支线机场,扩大航空服务范围。
       通用机场。以满足本地产业、旅游、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交通出行、医疗、消防、应对突发事件、城市管理等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原则上50km半径范围内至少布局1个A1级通用机场,省内共布局46个A1级通用机场。

       四、“十三五”湖北省民航发展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加快完善省域综合机场体系,重点推进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民用机场布局建设,保障我省航空客、货运输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武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促进我省临空经济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航空产业发展。
       (一)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武汉天河机场等改扩建工程
       武汉天河机场。加快推进完成三期改扩建工程建设,并同步建成地面交通中心(GTC)、地铁及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打造集航空、铁路、地铁、公路为一体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示范。远期,根据客、货运发展需求,开展第三跑道、扩建T4航站楼等前期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地面交通中心,并扩建相关的生产、办公、生活区域。
       宜昌三峡机场。加快启动机场改扩建项目,延长跑道和滑行道,增设联络道,对停机位和航站楼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中长期发展需要。
       襄阳刘集机场。加快完成现有改扩建工程,远期根据客、货运发展需求,对航站楼进行扩建,并延长跑道,增设平滑道和联络道,并对停机位进行改造适应发展需要。
       2、新建荆州等民用机场
       加快推进新建荆州机场前期工作和建设,“十三五”时期建成并通航。推进荆门机场前期工作,适时开展咸宁、随州、黄冈等民用运输机场前期研究工作。
       3、启动容量受限机场的迁建工作
       针对恩施许家坪机场发展与城市发展出现的矛盾以及各类安全隐患等问题,结合恩施州民航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启动机场迁建的论证、选址等前期工作。
       4、着力推进湖北货运机场建设
       科学规划和建设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并在“十三五”时期建成通航。综合考虑航空货运发展需求,做好其他拟选货运机场的场址保护,适时开展前期工作。
       5、加强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市场需求和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十三五”通用机场基本覆盖全省17个市(州),并建成一批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和停机坪。加快推进荆门漳河机场和仙桃通用机场的改扩建。加快麻城、汉南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对看得准、有效益的通用机场项目加大力度推进。完善运输机场通航功能,支持支线机场增设通用航空设施。对新建荆州等机场规划预留通用航空设施用地。       统筹加快通用航空空管、油料储运、运营、维修等服务保障设施建设。结合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临时起降点。
       (二)加快武汉门户枢纽机场建设
       6、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加快建成地面交通中心(GTC),配套建设交通实时动态信息系统等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设施。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优化机场高速外环以北路段,形成机场高速、机场二高速及汉孝高速机场北连接线三大连接机场的快速公路通道。建成并开通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实现机场与城市轨道的无缝衔接,并结合轨道交通第四轮建设规划,优化武汉天河机场与武汉火车站等高铁枢纽站的快轨对接方案。建成汉孝城际铁路,形成孝感市-天河机场-汉口火车站的铁路连接通道,并科学制定跨线联运方案,依托已建成的3条城际铁路和其他线路,实现周边城市开行至武汉天河机场的跨线运营班列,更好地满足武汉城市圈空铁联运需求。远期,结合武汉至合肥等高铁规划,研究在武汉天河机场附近设置铁路枢纽站问题,实现航空与高铁枢纽高效衔接。建立和完善联程票务和中转服务体系以及延误应对机制等,尽快推动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交通客运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票务、站务、行李、物流的一体化服务运营。
       7、优化航线网络建设
       国际方面,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结合我国深入推进双向开放和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大力开拓国际客运航线,全面提高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线网络覆盖率,尽快形成通达欧美、澳洲、非洲等主要世界大都市的国际航线网络。国内方面,加强武汉天河机场与经济较发达城市、旅游城市的连通性,着力强化武汉机场的中转功能,近期优先增加1000km以上的国内远距离航班在武汉天河机场的经停,加密武汉天河机场与省内机场及周边旅游支线机场间的航班密度,打造“经汉飞”航线,提升武汉天河机场的枢纽能力,形成辐射全国的国内航线网络。
       8、着力发展基地航空
       加强与航空公司的战略合作,结合各航空公司的基地枢纽战略,大力培育以武汉天河机场为主基地的航空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探索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本土航空公司,补齐我省基地航空短板。加快发展低成本航空,积极与国内外低成本航空公司合作在汉设立运营基地或分公司。积极培育旅游航空市场,加强武汉天河机场与旅游运营商、包机商、航空公司的合作,创新“航空+旅游”民航发展模式。
       9、提升机场综合服务水平
       优化武汉天河机场的“中转流程”,实现旅客空侧中转。提供“通程值机”服务,方便旅客在始发地一次性完成全程值机程序及行李托运。优化中转服务,结合“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按照中转旅客等待时间长短,分类推送购物、餐饮等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提升用户体验。加强通关能力建设,开通“24小时通关业务”、“行李后台监管业务”。制定“互联网+机场”行动计划,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机场服务流程,实现机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升级。加快异地城市候机楼建设。
       (三)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10、加快建设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
       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沟通协调和战略合作,科学规划和建设机场,深入研究和借鉴国内外航空货运枢纽机场的发展经验,综合考虑航空货运发展需求、货物地面操作效率、分拣中心与航空物流园区和机场间的布局关系、机场建设发展与城市群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关系、利用非货运繁忙时刻开展其他航空业务的设施需求等因素,研究制定货运枢纽机场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配套和产业布局规划,合理组织安排工程实施。加强军民航空域协调工作,确保满足顺畅运行的条件。
       11、明确货运枢纽运营管理模式
       研究航空货运枢纽发展路径,创新“政府+机场+企业”合作模式,立足航空货运与现代物流领域,积极探索通过PPP等模式建立政府与企业间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合作。政府层面,充分考虑投资主体的意见,注重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大型物流企业对航线和航班密度的需求,并充分发挥机场的公共平台功能。物流企业层面,整合自身资源,合理配置航空货运资源,达到物流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优化。
       12、打造航空物流产业园区
       以货运枢纽机场为核心,配合物流企业建成全球领先的分拣中心,并结合湖北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尝试从单一大型企业主导型发展起步,探索航空货运枢纽机场“中转先导驱动、产运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机场周边的鄂州、黄冈、黄石以及武汉东湖开发区发展与航空物流关联度高的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航空都市区,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以航空物流产业集群为支点,提升竞争新优势,抢占全球供应链及物流体系制高点,打造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的试点示范。
       13、着力改善湖北航空货运发展环境
       支持襄阳、恩施建设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尽快改善民航货运通关环境,实现海关24小时通关验放,协调海关总署等部门,加快制定实施《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方案》,逐步建立大通关协作机制,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新模式,实施联合登临检查等“一站式作业”。简化口岸现场通关环节,通过属地管理、前置服务、后续核查等方式将口岸通关非必要的执法作业前推后移,把口岸通关现场执法内容减到最低限度。制定民航货运发展扶持政策,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机场和空管工程建设项目补贴,在航权、航线、航班、时刻等方面对航空货运枢纽机场优先安排。制定财政、税费、土地租赁等优惠政策吸引实力强的航空物流企业入驻湖北。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以湖北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为中心,构建符合货物多式联运的空铁公水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与国内外航空货运枢纽机场的经验交流,探索建立适合湖北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运行的管理机构。
       (四)积极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14、大力推进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业、航空物流业、临空型高新技术产业、临空型现代制造业、临空型现代服务业和临空型农业等六大支柱产业。继续壮大航空运输和航空物流产业规模,重点培植航空制造与维修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三条主产业链,推进其他临空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积极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完善企业遴选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环保指标、企业经济社会影响以及对机场运营的影响等因素,构建科学可行的企业遴选标准。建立非临空指向性企业的退出机制,逐步引导低端产业移出临空经济区。
       15、积极发展其他机场临空经济
       合理发展宜昌三峡、襄阳刘集等已有机场临空经济,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机场和区域产业发展特点,探索临空经济发展路径,推动将航空运输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规划和建设临空经济产业园。对鄂州、荆州等新建机场以及恩施许家坪机场等迁建机场,在机场可研阶段同步规划临空经济区,实现临空经济区与机场统筹规划和建设。
       16、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加快研究和完善产业、财税、金融、土地、通关、人才引进、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注重政策的引导性和配套性,并强化政策的落实工作,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临空经济区发展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临空经济区,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17、加强统一规划管理
       整合黄陂、东西湖和孝感三大临空经济区,明确行政区划、统筹规划管理、形成发展合力。实行省、市、区三级层面规范化管理,省级层面负责宏观指导协调和推进政策落实,市级层面负责规划、政策的统筹协调及实施,区级层面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为发展临空经济创造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产业规划方面,对临空经济区的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整现有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避免产业重复、同质竞争,实现产业集群、项目集聚、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目标,实现临空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充分考虑临空经济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总规、综合交通、环境保护、机场总规等规划的有效衔接,由内向外融入区域规划,推进实现“多规合一”。
       (五)大力发展通用航空
       18、建立通航飞行服务保障体系
       合理配置空管系统,加强监视、通信、导航等设施和服务系统的建设。完善空管、气象、测绘等基础性航空情报资料体系,绘制省域范围内的低空目视飞行航图,实时发布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的飞行动态、天气条件情况,提升低空空域航空情报、航空气象、飞行情报与告警服务能力。
       19、率先构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以航空应急救援为突破点,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全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案,带动全省通用航空公共服务发展。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加强空中医疗救护、事故灾难和公共安全救援、自然灾害救助等救援体系规划和建设,推进建立覆盖全省的航空应急救护网络,争取建成2个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3个省级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重点依托应急避难场所、大型(三甲)医院、大型建筑物、体育场馆、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努力实现省内航空应急救援30分钟到达施救并辐射周边省份。
       20、打造通用航空职业教育集中区
       以现有海航航校和蔚蓝航空学校为发展主体,聚集整合现有通用航空飞行培训企业,优化配置飞行教员、飞行器等关键资源。构建飞行培训网络,为飞行培训提供实训基地和转场基础。开放通用航空飞行培训市场,鼓励组建本省通用航空飞行培训院校,为通航产业培养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依托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荆门爱飞客镇,在荆门探索组建通用航空学院。率先建设通用航空飞行培训集中发展区,逐步实现通用航空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21、促进通航产业集聚发展
       着力构建武汉城市圈服务群、汉江流域制造群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群三大地域通航产业集群,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结合湖北自贸区建设,推动运营服务创新,促进管理改革措施在区域内先行先试,鼓励地方创新配套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推动与各地经济联系紧密的通用航空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龙头,突出核心产业,创新发展业态,申报建设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区。围绕荆门爱飞客镇、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航空装备工业园、汉南飞行大赛、宜昌通航旅游等载体的建设,形成通航科技研发、通航产品制造、通航运营服务、通航创新业态、通航运营保障等各具特色的通航产业发展示范区。

       五、促进民航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
       1、拓宽投融资渠道
       加快机场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多渠道融资机制,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投融资模式,引进外资和吸纳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以合资、独资、项目融资等各种方式参与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整合省、市两级民航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发挥好政府资金对区域民航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对民航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出台培育和扶持航空公司特别是基地航空公司发展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全省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在机场管理、净空保护、建设规划、投融资管理、机场周边用地规划、生态及电磁环境保护等方面,细化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对高高原机场在航线开辟、气象精准预报、跑道拦阻系统、盲降系统等政策支持。
       3、加强用地管理
       严格限制机场周边地区建设用地,做好选址保护,加强机场规划、临空产业园规划、临空经济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的协调和衔接,为机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确保机场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4、强化人才支撑
       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内“百人计划”等政策,积极引进民航高端人才和我省民航发展急需人才,对于民航优秀人才在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与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非民航直属院校和教育机构培养民航专业人才,推动省内民航培训基地建设。研究设立民航研究专项基金,加强民航规划、战略、管理、空域等各方面专题研究。
       (二)强化组织实施
       5、加强统筹协调
       全面贯彻《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和《湖北省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和职能。加大我省内部组织协调力度,建立并完善枢纽机场建设和协调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湖北机场集团的管理权限,充分发挥机场集团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和经营全省民航资源,鼓励机场集团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制定实施机场集团中长期发展战略,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全省民用机场一体化发展。相关市州根据需要成立机场建设和临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有条件的市州成立民航办等专门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民航发展相关事宜。省直部门根据职能积极支持各地机场建设和民航发展。
       6、加强沟通争取
       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行业主管部门及海关、边检等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健全工作协商机制,在机场及空管设施建设、航空物流业发展、航空公司机队引进、基地公司发展、航权开放、航线审批等方面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强化地方政府、军队、民航三方协调沟通,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湖北省空域资源释放,提升全省民航发展空域保障能力。
       7、加强规划执行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监督和评估,针对民航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调整、完善规划和相关政策,不断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督管理机制,保障规划特别是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抓好配套建设
       8、优化机场陆侧交通网络
       加强机场周边的公路网络和铁路建设,强化机场、临空经济区及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逐步构建以机场为核心,以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为支撑,设施网络完善、运输组织合理、对外交通畅通、空铁水协调发展的高效便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9、加强临空经济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健全临空经济区内配套的生活、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与机场核心功能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区内水、电、气、能源动力等供应。着力改善机场周边基础设施,满足临空经济区的发展需要。

上一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湖北省就业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