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编制的《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年9月27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7〕23号)精神,结合《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鄂发〔2006〕8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机遇
(一)生物资源丰富,自然科研资源建设国内领先。我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显著,生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资源9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893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拥有一大批特有资源和国家保护动植物。微生物、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试验标本等自然资源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有承载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植物种质资源方面,现有主要植物种质资源保藏单位28家,收藏各类植物种质资源3万余种、16万余份,其中中药资源近4000种,居全国第4位,家种药材产量居全国第7位;在微生物种质资源方面,武汉大学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是我国唯一专利微生物保藏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是我国唯一从事病毒保藏与分类鉴定的专业机构,拥有亚洲最大的病毒资源保藏库;在实验动物方面,有颁证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单位45家,生产的实验动物品种有21个,年生产实验动物100万只以上。(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群。2007年,全省生物产业实现产值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增加值 126.5亿元,占全省 GDP的比重达到1.4%,逐步形成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群,成为全省经济增长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生物疫苗居全国第5位,眼科用药居全国第1位,解热镇痛药居全国第2位,维生素类居全国第5位;生物农业方面,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个克隆鱼、我国第一个试管猪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新品种,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形成,生物产业发展正迈入快车道。(三)产业发展主体活跃,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产品。生物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壮大,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拥有健民、马应龙、人福、广济、春天、天茂、安琪、潜江制药等8家上市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家,过5亿元的企业7家,过亿元的企业38家;拥有“健民”、“安琪”、“红桃K”、“马应龙”、“龙牡”等5个驰名商标,“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八峰氨基酸口服液”、“健民健脾生血颗粒、健民咽喉片”、“民康舒心口服液”等30多个湖北名牌产品。(四)研发优势明显,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全省拥有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上百家,集聚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人员,其中“两院”院士14人,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部委开放实验室17个、重点工程(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研基地之一和两大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之一;已建成的全国首家认证的A3实验室和正在建设的生物安全P4实验室,使我省在高致病性病毒研究方面位居全国乃至亚洲前列。(五)生物产业发展的环境日益优化。我国已把生物产业作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了湖北省生物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生物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全省优势特色生物产业聚集发展;启动了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生物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生物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有近百家风险投资机构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落户武汉。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加快我省生物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战略机遇:一是世界生物产业处于成长期,为我省发挥资源、人才、科教优势,做大做强生物产业提供了良好契机;二是我国人口众多,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绿色消费和食品安全理念的确立、节能环保的需求等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生物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重量级企业和产品支撑;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企业集聚化程度不高;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和机制尚未形成,科教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不高,产业增长的外生动力不足;全球生物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外生物产业呈现竞相加速发展的态势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机制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做大做强产业为核心,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我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加快发展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使生物产业成为质量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产业,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开放先导,集聚发展。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来湖北投资,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生物产业基地和生物产业园区聚集,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鼓励省内创新机构、大型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提高我省生物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2.创新引领,特色突破。重点围绕我省特色、优势领域,遴选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通过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实现特色产业技术、规模的跨越,带动全省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与消化引进创新相结合,自我发展与借力发展相结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生物产业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优化,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需求,统筹生物产业关键技术与生物前沿技术的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统筹区域发展,集中力量支持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并依托基地辐射带动全省生物产业的发展;统筹生物产业发展与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生物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逐步形成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生物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成为我省高新技术领域支柱产业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发展基地。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省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左右,实现增加值47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超过2.5%。其中:到2010年,生物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实现增加值21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2%;到2012年,生物产业总产值突破840亿元,实现增加值3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2.3%。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全省规模以上生物企业超过1000家,打造过50亿元企业5-8家、过10亿元企业10-15家,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扩张性强的企业群。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物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8%以上,培育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建立基本完备的生物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和支撑条件平台体系,产业技术创新设施基本完备、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
——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生物技术联合研发平台(基地),引进国际一流生物企业,全省生物产业出口规模达到15亿美元以上。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一)生物医药
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等产业,使其成为生物产业的主导;培育化学医药制剂、新型医疗器械和高端卫生材料等特色产业。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实现增加值290亿元。
——生物制药。
突出优势技术领域,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力争在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创新药物(疫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重点研制对预防、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具有显著效果的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新型生物制剂研究,开发药物生产新工艺;研究和探索采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等生物技术药物;着力突破高密度发酵、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加快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的产业化进程。
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推进武汉生物制品所注射用基因工程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和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NGF)系列产品、天茂集团新型重组人神经营养因子系列产品、宜都东阳光辅酶Q10、宜昌人福生物工程药物制剂等项目建设。
——化学合成药。
支持引进消化和仿制市场潜力大的国外非专利药,鼓励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药物。重点围绕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激素类药物、维生素、氨基酸、麻醉药物等优势门类,加强关键工艺创新,提升原料药技术优势和深加工能力;积极推进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纳米技术制剂、脉冲释药制剂、长循环制剂等新型制剂的开发与产业化。
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扩大我省创新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规模,打造我国中部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宜都东阳光红霉素、天茂集团布洛芬等系列原料药、武汉远大心血管类原料药产业化、宜昌三峡制药硫酸新霉素原料等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化学医药制剂产业。重点支持宜都东阳光氟非尼酮(一类新药)、湖北科益药业更昔洛韦冻干粉针及抗病毒凝胶剂、宜昌人福药业异氟烷静脉乳剂生产线、武汉启瑞系列肝和胃用药产业化、武汉爱民七叶皂苷纳深度开发等项目建设。
——现代中药。
实施大品种战略,大力推进重大中药创新成果的系列化开发与产业化;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构建地道药材种植产业链,加快中药材种植业和中药资源开发与发展;积极支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以安全有效、使用方便、质量可控为方向,支持对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难病等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特色鲜明的中药新药及新剂型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高效粉碎、提取、分离等中药制药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中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发挥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开发中药饮片及植物提取物,促进优势中药材资源的规范化、集约化发展;重点发展特色中药产品,力争使我省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加快宜都东阳光人工培育冬虫夏草,武汉健民大鹏体外培育牛黄及制剂产业化,武汉健民集团脾胃舒口服液、遗尿宁颗粒、开郁宁等系列中药,李时珍药业注射用羟基喜树碱、喜素片、滴丸、中药纳米冻干粉针,武汉马应龙药业痔痛安系列产品,武汉联合药业马其通系列产品,武汉黄鹤楼集团植物提取香精、香料产品等项目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
发挥我省科研和产业基础优势,支持发展医疗激光仪器、激光美容设备、肿瘤早期诊断系统、医用超声波、医用监护仪医用X光机、呼吸机等医学设备;研制面向家庭的智能化、小型化疾病监测、治疗设备。以骨植入材料为重点,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人工骨、骨内固定件及系列人工髋关节、修复神经缺损用的人工导管等的开发与产业化,发展高端医用无纺布、绷敷材料、生物试剂等卫生材料技术与产业。跟踪医学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开展组织工程产业化开发,填补我省在组织工程骨、肌腱、皮肤、角膜等组织工程产品领域的空白。
大力推进武汉凌云光电半导体医疗激光器械、楚天集团半导体医疗微创激光医疗器械、武汉半边天医疗技术公司自凝刀治疗仪、武汉一海新型数字化影像诊断系统、宜昌人福药业麻醉科医疗器械等项目建设,利用高新技术对医疗器械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医学工程设备和高端卫生材料产业链。
(二)生物农业
围绕建设国家粮食基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目标,推进动植物良种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药及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产业,使其成为生物产业重要支柱之一。到2015年,生物农业产业产值超过400亿元,实现增加值140亿元。
——生物育种。
加强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研究和国家允许的转基因品种培育,开展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的利用与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在符合国家转基因品种安全法规的条件下,建立规模化转基因动植物生产、品种培育的技术体系、试验基地和示范推广基地。重点研究开发非转基因优质、多抗、高产、专用的水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新品种;加快瘦肉型猪、淡水鱼等特色畜禽、水产新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积极推进柑橘、马铃薯等特色林果及经济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
发挥我省“绿色水稻”、高产高油油菜、畜禽水特色新品种(系)等优势,重点发展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国内独树一帜的领域和品种,积极推进其良种产业化。支持省种子集团、荆楚种业、国英种业等单位承担的水稻等主粮作物新品种产业化,武汉联农公司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双低油菜育种及产业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都市无公害渔业养殖与加工技术产业化,湖北希之源富硒绞股蓝良种快繁及深加工产品,华中农业大学优良牲猪品种改良与集约化饲养产业化,省农业科学院牛羊家畜胚胎工程产业化等项目建设。
——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产业。
加快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产业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快高效、低毒、无污染生物农药新产品的创制与推广应用,发展有机复合肥、生物菌肥、发酵菌剂等系列生物肥料;加快新型植物调节剂及有机环保型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新型兽药、畜禽疫病检测试剂和新型疫苗。重点支持制剂类兽用原料药和治疗猪、鸡、鸭等常见疾病的优质兽用药以及特色畜禽、名特水产重大病害与疫情检测试剂和疫苗等开发与产业化,提高动物重大疫病的诊断和预防能力。研究无污染、无残留、无副作用、抗疾病、无耐药性、促生长的酶制剂、抗菌肽、微生物复合制剂等环保型绿色饲料生物添加剂,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产品质量。
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重点支持武汉科诺BT生物农药制剂系列,枝江三宁高效生物农药,武汉中化东方肥料生物菌肥、发酵菌剂、有机生物肥,武汉合缘绿色生物科技酵素菌生物有机复合肥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等领域骨干龙头企业。
(三)生物能源
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加快培育我省生物能源产业。到2015年,生物能源产业规模达到4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10亿元以上。
围绕生物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加强工艺技术创新与优化。研究生物沼气开发与利用中的关键技术,在规模化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开发推广低成本秸秆液化和气化技术,促成秸秆的就地液化或气化,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秸秆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开展;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减少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发展废弃油脂、米糠油、高酸价油及其他高含油非粮植物以及黄连木、麻疯树、油桐、文冠果、光皮树、乌桕等主要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采用可回收的绿色合成技术,进一步研发废弃油脂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及相关设备,达到规模化生产要求;积极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改变农村用能方式。积极开发大别山、秦巴山等山区的高含油木本油料资源。
重点支持当阳(2.5万千瓦)、沙洋(1.5万千瓦)、宜城(2.4万千瓦)、监利(2.4万千瓦)、东西湖(1.2万千瓦)秸秆发电,华电集团新能源公司龙感湖沼气发电,中石化、稻花香集团10万吨燃料乙醇,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金龙泉集团10万吨燃料乙醇,回天油脂7万吨生物柴油,中兴能源5万吨生物柴油,武汉艾瑞生物柴油有限公司潲水废弃油再生转化等项目建设。
(四)生物制造
围绕微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制造。到2015年,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15亿元以上。
加强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降低原材料、水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重点研发工业生物催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强化对现有酶种、菌种及发酵工艺的改造和升级; 加快重要功能寡糖的产业化步伐,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在酶制剂、发酵有机酸、核黄素、酵母、乳酸、食品等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开发,全面提升食品业、饲料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支持发展生物医药材料、生物纤维材料、以乳酸为原料的全降解高分子材料,以淀粉为原料生产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基材料。重点支持安琪酵母益生素生产线、酵母抽提物深加工生产线、特种酶制剂生产线、酵母葡聚糖生产线,湖北立业糖化酶、纤维素酶系列产品产业化,嘉吉烯王、福星生物药业不饱和脂肪酸系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武汉华丽环保可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武汉绿世界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等项目建设。
(五)生物环保
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等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产业化步伐。到2015年,生物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15亿元以上。
重点研发原位水质改善技术、微生物固定化和菌剂技术,积极发展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加快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污水处理、水体与底泥的污染物交换等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提高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江河湖库等大水体治污技术研究,建立重大治理工程技术支撑。
(六)能力建设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搭建公益性、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条件体系为目标,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生物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基础条件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构建我省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公共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病毒与发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试验基地和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等。
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华中地区植物种质等种质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测试和试验平台、湖北省生物技术信息共享平台等科技文献共享系统等。
基地中试转化平台。重点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试中心、化学药等中试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专业孵化器等。
专业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符合临床要求的生物分析测试中心、新药筛选中心、安全评价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和公共实验中心等。
中介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一批生物产业发展投融资促进系统、新药注册服务中心、专业咨询服务中心和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等。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安全。
以实现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我省生物资源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开展全省生物资源调查,摸清生物资源情况,建立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若干个生物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植物种质资源圃,建立生物资源保护体系,促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全省生物安全法规建设,加快建立全省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检测等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全省生物安全检测技术、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设施建设,建立危险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物和重大疫病疫情的检验鉴定、监测、评价、预警及应急反应体系,为生物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四、区域布局
根据发展基础和条件,全省生物产业发展按照中心区、拓展区两个层次进行规划布局。其中:中心区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辐射武汉城市圈;拓展区包括以宜昌为中心辐射宜(昌)-荆(州)-荆(门)及恩施州的鄂西南地区,以襄樊为中心的襄(樊)-十(堰)-随(州)及神农架林区的鄂西北地区。
(一)加快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带动全省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位于环东湖地区,是实现湖北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充分依托环东湖地区的生物技术人才、技术优势和丰富的产业资源,把握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试验,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突破阻碍生物产业聚集化、跨越式发展障碍的先行区,增强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世界生物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集研究与开发、贸易与流通、人才培养与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同时,辐射带动武汉城市圈和全省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湖北在全国生物产业中的地位。
大力促进武汉东湖开发区和葛店开发区的融合,在关葛大道沿路周边预留部分发展用地,加快全省生物产业核心园区规划与建设。重点支持建设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和条件平台,聚集一批从事新药开发服务和生物技术产品贸易等机构和企业,着力打造支撑、服务基地及武汉城市圈生物产业发展的中央商务区、生物企业总部经济区和公共服务区。
依托南湖、关南、江夏等产业园,以生物技术研发为先导,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的生物医药制剂产业和生物农业,培育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发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葛店“药谷”品牌优势,利用现有环保设施条件,加快全省化学合成创新药物企业和项目向该园区转移,突出园区内抗病毒、计生用药等化学药物的优势和特色,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努力形成规模较大的化学合成创新药物及制剂特色产业集群。
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源头,向武汉城市圈和其他地区辐射,带动整个城市圈乃至全省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要素合理流动和聚集、产业联动发展、各具特色的格局,把中心区建设成为全省生物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其中,武汉吴家山产业园以吸引外来投资和实施产业化项目为主,打造台商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武汉沌口产业园发挥药品批发企业比较集中的特点,建设华中医药物流中心与配套服务专业化市场;黄冈市重点发展维生素类原料药及制剂、茯苓、丹参等地道药材生产及延伸产品开发,建设大别山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黄石市重点发展激素类药及现代中药等;咸宁、孝感市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潜江、仙桃、天门等市重点发展眼科用药等化学原料药及外用药,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二)壮大宜昌、襄樊等市生物产业规模,培育全省生物产业新的发展极。
宜-荆-荆地区是目前我省生物产业重要的资源聚集区域。以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生物制造为重点,突出现有优势和特色,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资源聚集,着力建设若干特色生物产业园,努力成为推动全省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极。
加快扩张宜昌市生物产业的规模。重点依托宜都东阳光、安琪、人福、三峡药业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原料药及新型制剂、干酵母及系列延伸产品、麻醉科用药及非麻醉普通用药、硫酸新霉素及氨基酸产品,打造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酵母生产基地和麻醉药生产基地。
荆门市依托天茂集团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化学合成药及制剂,提升解热镇痛原料药等优势特色;扶持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的发展。荆州市依托荆楚种业、福娃集团等国家级生物农业企业,开展生物农业的综合试验示范,积极发展和推广应用抗虫棉、高产优质水稻、特色畜禽及名特水产品、生物农药和肥料等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发挥恩施州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南方马铃薯等特色生物农业为基础,发展特色原料药、中成药制剂和生物农业育种产业,形成产业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襄-十-随地区和神农架林区生物资源特别是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是我省生物产业的拓展培育区。依托优势资源,加强规范化、集约化开发,延伸产业链;根据各自的条件,积极扶持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其中:襄樊市重点发展激素类、安定类、计生类化学创新药等医药产业,依托襄樊农科院,发展高产优质小麦、玉米等生物育种产业和产业化示范;十堰(武当山)-神农架重点发展加强黄姜、麦冬、黄连、党参等地道药材GAP基地建设,加快优势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集约化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名优地道药材品牌,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发展中药材饮片、标准提取物及原料药中间体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随州市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产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
各地、各部门要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研究制定全省生物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适时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职能部门和领导对口联系制度,要结合各自职能负责培育2-3家 5年内力争实现销售额 10亿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我省生物产业的核心和支柱。建立和完善生物产业发展统计职能、制度和指标体系,为全省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支撑。同时,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成立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支持建立“生物产业行业和企业家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调查、信息交流、咨询评估、行业自律、知识产权保护、认证认可、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基地核心区要尽快建立专门的基地管理机构,并探索组建基地建设管理公司统筹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新形式,各地也应尽快建立生物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
(二)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目标,通过营造软硬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政策重点倾斜等措施,努力将我省的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建设用地、税收优惠、政府引导资金、银行信贷、企业上市、国家项目争取等方面向优势企业倾斜,着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领先、规模经济较大、带动和示范作用强的生物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省生物产业的核心和支柱。创造有利于中小型生物企业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小额担保贷款、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支持进入创业板上市等方式,支持中小型生物企业快速发展。
坚持做大做强与特色培育相结合,着眼于将生物技术研发优势转变为经济、产业优势。发挥我省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优势产业,重点抓好生物制品及试剂、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动植物良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产业化工作;加快培育发展极具潜力的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微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生物质利用、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其成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深化全省生物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通过企业化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对于院所改制的企业,在继续享受国有企业改革和省直企业脱钩改制相关政策的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股权转让、整合重组等形式,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现有生物产业企业,要开展期权激励试点,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可按规定将期权行权获取现金或运用行权获取的现金来购买本企业的股权,鼓励国有控股生物产业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投资的溢价部分可按一定比例转为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对于新引进、新设立和股权多元化的生物产业企业,要建立良好的政企互动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全方位提供改革配套、投资融资、行业准入、协调配套等政策支持和服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四)加快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及园区建设,促进集聚发展。
在抓好已有园区完善、提高、配套建设的同时,尽快编制和实施东湖开发区关葛大道方向12平方公里范围的生物产业园区规划;在土地、资金等政策方面向基地和园区倾斜,引导新建项目和外来企业向基地和园区集聚。加大重点园区的配套建设力度,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加快交通、水电、环保、绿化等各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强化软硬环境建设,以优良、配套的投资环境促进企业加快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主动协调企业间的协作配套关系,发挥“九州通”等现代流通企业的作用,促进工贸联盟的形成,共谋我省生物产业发展。
建立全省生物产业园区考核机制,加强对全省生物产业园区的考核和动态管理。对宜昌、襄樊等符合条件的市(州)生物产业园区授予“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特色生物产业园”,在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五)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推行“国际化战略”,为湖北生物产业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的国际注册与营销工作,支持符合国际标准的GMP改造,主动承接国际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代工。提高生物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进入全球产业链的步伐。抓住欧美发达国家生物技术研发外包业务向亚洲、东欧转移的机遇,扶持推进医药研发外包等现代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加速融入国际生物技术创新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承办、参与国内外生物产业展示会和发展论坛等,扩大对外影响和交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到湖北设立研发中心或制造中心,支持部分落户和分步落户。加强对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的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建立台商工业园和海外华侨工业园等形式,实现海外资源的回归和中部聚集。
(六)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生物科技成果转化。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生物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支持产学研开展战略合作,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力争在解决产学研脱节问题上取得突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先支持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的科研开发项目。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自建或与研发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参与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围绕我省生物技术优势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建立企业与中科院系统、军事医学科学院等一流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的战略技术联盟。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国家生物产业政策导向,积极搭建各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中介机构在信息、技术、咨询、策划、培训、融资、法律等方面为产学研联合服务。将省内创新医药产品优选列入医保目录,加大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
(七)加强引导,构建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安排使用好省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政府性扶持资金。对自主创新、引进创新的成长性和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示范效应强的产业化项目和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条件平台建设等项目,在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生物产业投融资体系。积极支持生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生物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等,对上市成功企业给予200万元奖励。充分发挥现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鼓励其通过再融资等途径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增强生物产业发展后劲。发挥省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作用。搭建生物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的资金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要给予信贷支持。在广泛吸引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投向我省生物产业的同时,认真贯彻实施《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的若干指导意见(财建〔2007〕8号)》,积极申报和利用国家财政预算的创业投资资金,探索建立省级创业投资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途径,更好地支持生物产业“种子”企业和项目的发展。
(八)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生物产业不同领域的特点,按照领域、项目成熟度和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成果等类别,搜集整理一批储备项目,建立和不断完善生物产业发展支撑项目库。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对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并适时调整,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同时,配合环境治理和循环经济要求,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建设一批相关技术支撑项目。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08]39号),抓紧规划项目的建设工作,对相关项目加强督导和服务,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新开工项目的建设进程,做好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切实推进项目建设